劍門蜀道有文字記載的歷史,可以上溯到2300年前先秦的“五丁開道”。這條蜿蜒的蜀道南起成都,北上經(jīng)廣元直達(dá)西安。
劍門蜀道的精華主要集中在廣元境內(nèi),它像一條金線,把沿線獨具魅力的美麗風(fēng)光和散落的歷史文化珍寶一一串聯(lián)起來,升華為聞名遐邇的文化與自然遺產(chǎn)。它還是全國首批風(fēng)景名勝區(qū)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(hù)單位。
古老的劍門蜀道見證著歷史的變遷,也留下了許多傳奇的歷史故事。《三國演義》中有80多處提到這里,這里保存下來的遺址、遺跡更多達(dá)140余處,劉備、諸葛亮、費祎、蔣琬、張飛、趙云、馬超、姜維等三國人物的故事廣為流傳。
明月峽谷,蜀道咽喉
“不走古棧道,不知蜀道難。”
從中原入川,穿越秦嶺進(jìn)入廣元,首先要經(jīng)過一個峽谷,全長約4000米,寬約100米,兩岸石崖壁立,谷深約2000米,是嘉陵江沖破山脈而形成的。這個峽谷名叫明月峽,可謂蜀道咽喉中的咽喉,是連接南北的唯一通道。因了明月峽雄奇險峻,才有李白《蜀道難》的不朽詩篇。
數(shù)千年來,人們一直致力于打通蜀道。明月峽留有遠(yuǎn)古時候山民們走出的羊腸小道、先秦時官府倡導(dǎo)在峽壁上建立的棧道、峽中江邊船工們修建的纖夫道、嘉陵江上的船道、民國時期修建的川陜公路、20世紀(jì)50年代修建的寶成鐵路隧道等古今6條道路,所以也被稱為“中國交通史博物館”。
據(jù)當(dāng)?shù)乩先苏f,明月峽在唐朝的時候叫朝天峽,是朝拜天子的地方。“安史之亂”時,唐玄宗避亂而南遷成都時,四川地區(qū)的官員就是在此接待并朝拜天子的。明清時期,文人墨客都崇尚自然,于是取李白詩“清風(fēng)清,明月明”之意,將朝天峽改名為明月峽。
千百年來,明月峽作為蜀道咽喉中的咽喉,連接四川地區(qū)與中原,也留下了許多故事。
唐玄宗經(jīng)明月峽從洛陽到成都,躲過了“安史之亂”。在此之前,武則天出生于廣元并在這里度過了童年,之后隨父親到了洛陽,從此人生大變,也改寫了中國的歷史,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。
距明月峽不遠(yuǎn)的嘉陵江南岸,是另一處國家4A級旅游景區(qū)——皇澤寺。這里是中國紀(jì)念武則天的唯一寺廟,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,有二圣殿、則天殿、大佛樓、呂祖閣、五佛亭……整個寺廟依懸崖而建,下瞰江流,雕梁畫棟,錯落有致,氣勢不凡,頗能體現(xiàn)巴山蜀水之秀麗、巍峨。
雖然時過境遷,但這里走出的一代女皇依然影響著廣元人,每年農(nóng)歷正月二十三,皇澤寺都會舉行盛大廟會,廣元人則去皇澤寺前的烏龍?zhí)兑粠澲鄹偠伞⒂魏訛常o(jì)念武后生日。
劍門雄關(guān),一夫當(dāng)關(guān)萬夫莫開
在廣元人茶余飯后的閑言中,總能聽到許多關(guān)于蜀道的故事。這些故事世世代代口口相傳,沒有被時光遺忘。
古代川北有三條蜀道:金牛道、陰平道和米倉道。劍門蜀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金牛道。金牛道全長2000余里,在廣元境內(nèi)的一段約200里,其間山重水復(fù),棧道相連,溝壑縱橫,蜿蜒崎嶇,最為奇險。這也是李白在詩中感嘆“蜀道難,難于上青天”的那條古道。
關(guān)于金牛道,一個近乎荒誕的故事一直流傳了幾千年。相傳戰(zhàn)國時期,秦國欲征服蜀國,但關(guān)山萬里,道路險阻,秦王命人造了五頭石牛送給蜀王,謊稱石牛能日泄千金。貪財?shù)氖裢跤谑敲鍌大力士開路,迎接石牛。道路修通了,蜀王迎來的不是能日泄千金的石牛,而是秦國的萬千鐵騎,蜀國就此滅亡。這就是“五丁開道”的故事。后來人們就把這條路稱為“金牛道”或“石牛道”。
三國時期,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大劍山(劍門山)中段,依崖砌石為門,修建了“一夫當(dāng)關(guān),萬夫莫開”的劍門關(guān),并在大小劍山之間架筑飛梁閣道,金牛古道也被稱為劍門蜀道,劍門關(guān)所在的鎮(zhèn),也因此得名劍閣。
“劍門天下險”與“峨眉天下秀”“青城天下幽”“九寨天下奇”并稱四川“四絕”。這里是數(shù)百里大劍山中段的一個缺口,七十二峰形若利劍,儼然一道天然屏障。
時至今日,當(dāng)?shù)乩先肆钠饎﹂T關(guān),依然掩藏不住一絲驕傲:“劍門關(guān)峭壁如城墻,獨路如門,一夫當(dāng)關(guān),萬夫莫開,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,也是古蜀道的咽喉。從鳳州到劍州的110里路段,原有橋閣90000余間,都在懸崖絕壁上架成。”因此歷史上有個說法:打下劍門關(guān),猶如得四川。
這樣浩大的工程,在科技發(fā)達(dá)的今天要建造也并非易事。不過令當(dāng)?shù)乩先硕笸蟮氖牵切蜷w早已蕩然無存,只是前些年在古劍門關(guān)的遺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城關(guān),成為它身后千年古道的一個嶄新標(biāo)志。
翠云廊,千年古柏
從劍門關(guān)沿著古蜀道的模糊印記往成都方向行進(jìn),一路上能看到許多粗壯的柏樹矗立在道路兩旁,直入云霄。這些古樹大抵都有幾千歲了。
這便是古時的劍州路柏了,當(dāng)?shù)厝朔Q這段路為“皇柏大道”。廣元把保留完整的“皇柏大道”保護(hù)起來,命名“翠云廊”。
“三百里程十萬樹”,翠云廊被譽為“東方的古羅馬大道”,現(xiàn)存古柏8000余株,相傳起植于秦漢,多為三國時張飛率兵所植,歷經(jīng)千余載風(fēng)霜雨雪,仍枝繁葉茂,生機(jī)盎然,乃“國之珍寶”。
現(xiàn)在的翠云廊分為南段、西段和北段三段。
南段是古劍州(今劍閣)通往巴西郡(今閬中市)的要道,行程80余里,有古柏4000余株,是古柏最多、最密的一段。
西段是古劍州至梓潼段,全長120里,這段驛道上的武連驛,是唐朝名臣魏征的出生地,昔稱“種松之鄉(xiāng)”。“攔馬墻”是西段中保護(hù)最完整的一段,長約5里的驛道上,有古柏近240株。
北段是古代天府之國通往中原的唯一大道,又可分為三段:兔兒巖段,全長約3里,有古柏40多株;石洞溝段,長約5里,路面全由青石板和石條鋪砌而成,寬闊雅致,這段是古金牛道劍門至劍閣的中點段,車馬鑾輿,客旅行商,無不在此歇腳用餐,三國時孔明六出祁山曾在此安營,至今還有“烽火臺”“飲馬槽”等遺跡;大柏樹灣段,在劍門關(guān)與漢陽鋪之間,幾乎與川陜公路平行,這段廊道因古路面被毀壞,于20世紀(jì)90年代重新恢復(fù)鋪就,長約2里,是古柏最密集的一段。
走進(jìn)翠云廊,會感覺里面充滿了生命,那些歷經(jīng)幾千年風(fēng)霜的古柏樹仿佛早已成為精靈。石板路上,曾經(jīng)有傳遞戰(zhàn)報的馬匹飛馳而過,有趕考的秀才躊躇滿志地走過,有期盼良人歸來的婦人在此等待……站立了千年的古樹,看盡人間故事。
發(fā)表評論
提示:請先登錄再進(jìn)行評論,立即登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