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人都在總結教訓,都在爭論著道德與法治的永恒命題,都在為傳統媒體與媒體的表現而喋喋不休,都在為“后退哥”這筆財富感慨萬千,但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個身處現場的護士痛徹心扉的領悟—希望全民都能學習搶救技術!
溫州護士吳小小,是外灘踩踏事件發生后,第一時間站出來參與救援的3名專業醫護人員之一。當所有的人們面對橫七豎八倒在地上的傷亡人員悉數驚呆了的時候,吳小小與她的同伴潘盈盈聽到民警不斷高喊著“有沒有醫生護士”,迅速參與了急救。而在此時,除了她倆和來自杭州的一位護士,現場有能力使得上勁的,只有幾名外國游客。
媒體報道說,在現場用人墻圍起來的一小片空地上,當時躺著三四十名被踩踏的人員,他們中有的面色青紫、瞳孔散大,有的已經呼吸驟停,生命體征微弱。
沒有儀器,周圍站滿了圍觀的人群……潘盈盈說,這是她從事護理工作以來,條件最簡陋的一次急救。3名浙江護士與外國志愿者一起,趕在救護車到達現場之前,運用學過的心肺復蘇知識,機械地從一個傷員轉向另一個傷員。
如果那圍在一旁驚呆了的同胞稍微懂點急救知識,我相信他們同樣會參與到這場生命爭奪的過程中來。但是,他們無能為力,只能眼睜睜看著奄奄一息的一個個年輕生命掙扎在死亡線上。因此,溫州護士吳小小在望著那些生命黯然離去之后,在她的圈痛心疾首地呼喚著,“重要的是讓更多人意識到該學習心肺復蘇”。
心肺復蘇,其實就是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,是對心跳、呼吸驟停的人員采用的最初急救措施,是對病人基礎生命支持的最簡單、最實用的搶救辦法。心肺復蘇這個中國人聽起來專業性很強的醫學概念,其實在很多國家屬于中小學生的一門必修課。在美國,屬于每個公民必須在18歲之前掌握的知識;在日本、在德國,是屬于想拿到駕照必須學習的急救知識;在英國,每天早上有一張報紙在15個城市免費發放,英國紅十字每天在上面發布只有兩行文字的急救知識。但是在中國,它只屬于專業。
外灘踩踏事件急救現場,與發生在諸如地震災區、馬拉松比賽等眾多意外傷亡現場如出一轍的是,可以看到外國友人出手相助的嫻熟,與總是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的國人同胞,兩者在生命危難時刻體現出差距。
很多人誤認為這是中國人的人性冷漠,其實這是中國公共安全知識教育的意識淡漠所致。以美國為例,美國規定的國民急救知識雖然不是強制性法規,但幾乎被所有中小學甚至幼兒園采納,美國紅十字會以及各健康協會、消防部門,都會為學生及社會機構提供急救知識的培訓。然而在中國,除了專業人員,幾乎所有的人們都將心肺復蘇這樣的常識,當成高深莫測的知識。中國的駕照幾千元的學費,沒有一分用在救急培訓上。中國的紅十字會走進學校,更多的還是募捐箱。
一堂課的知識培訓,分分秒秒的生命,前者是投入,后者是可能存活的生命,哪個成本更高、哪個價值更大?偌大的中國沒人好好計算過。即便計算過了,也沒有一個部門能夠把這個擔子真正挑起來。中國與那些不惜努力傳播急救知識的國家相比,差距不在民眾的人性,而是貫穿在整個教育中的、對人的生命的敬畏程度。
外灘事件之后,這么痛的領悟,再也不能停留在一個護士痛心疾首的呼喚上。如果我們暫時還無法阻止悲劇的降臨,那么,我們能夠做到的便是在下一個悲劇發生時,不至于總是依然驚呆,總是依然無能為力。那些在生命急救知識的傳播上責無旁貸的部門,在一場場悲劇面前,更應是無顏袖手旁觀的。喋喋不休地爭論著是是非非的人們,請加入到護士吳小小微弱的呼喚中來,呼喚全社會一起努力傳播急救知識,減少生命終止的人數。
發表評論
提示: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,立即登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