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唐文廟又稱李苦禪少年讀書處,位于高唐縣城內北湖路南首西側,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。高唐文廟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,原有大成殿、照壁、月宮門、廚房、東門、西門等建筑。文廟是祭祀孔子實施儒學教育的處所,高唐文廟也是歷代官辦學
臨清運河鈔關(收取關稅之所)在鰲頭硐300米處大運河西岸。始建于明宣德四年(1429年),延存至今已有570余年的歷史。現存有鈔關儀門,南、北穿廳,公堂、巡攔房、船料房、官屬合房等80余間古建筑,院內存有明代和清代碑刻。
清真寺,阿拉伯稱為“麥斯吉德”,意為“禮拜的場所”,臨清俗稱“禮拜寺”。臨清原有三座清真寺。現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東寺,均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現在所見到的北寺位于元代會通河與衛河交匯處,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間。此時正是臨清
東郊陳墳村北,有1株古樹松柏,為明永樂年間所植,因葉狀有竹篾、米粒、喇叭、針、剌5樣,故俗稱“五樣松”。此檜柏高16米,樹圍2米,樹干中腰凸結疊出,樹冠綠蔭如傘,其枝曲彎蜿伸,似虬龍騰旋。每年春來,枝吐青翠,葉搖婆娑,姿
海慧寺,位于陽谷縣城東50華里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。據寺碑記載,清朝康熙年間所建,至今仍堅固如初。寺院占地近百畝,由劉公祠、海慧寺、運司會館三部分組成。原有殿堂、僧房、樓閣200余間,現存81間。海慧寺作為寺院建筑,結構
古阿井,又稱阿膠井,在陽谷縣阿城鎮西北2公里處。北魏酈道元《水經注》載:“‘東阿縣故城’大城北門內西側皋上有大井,其巨若輪,深六七丈,歲常煮膠以供天府,本草所謂阿膠也,故世俗有阿井之名。”井深數丈,以青磚砌就,井口以長方
博濟橋位于陽谷縣縣城中心廣場東南角,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博濟橋修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(公元1606),是過去北通東昌、南達壽張、東去張秋的必經之路。博濟橋又叫“石牛拉石車橋”,因在橋南西數第二塊欄板上雕有牛車出行的畫面而
五花槐位于臨清市路莊鄉辛集村。樹高10.92米,圍徑1.2米,外露的樹根上有3個似馬蹄狀斑紋。1939年《館陶縣志》記載:“辛集村中觀音堂左側有異槐,夏季放花,每朵五色。”“五花槐”比普遍槐開花晚,花期長,花梗呈草綠色,
馬本齋烈士陵園,位于張魯鎮南2華里處。1944年2月,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、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后,安葬于此。陵園由紅磚花墻圍合,坐北朝南,占地10畝,四周磚墻閉合,主體由園門、碑亭、烈士墓和紀
燕塔位于莘縣城內,建于南宋治平元年(公元1064年),為樓閣式十三層平面八角型磚塔,塔底層東西長23米,南北長22米,高40多米。塔有四門,入北門可攀至頂部,南門內有一尊石雕女神像。塔內藏有五部北宋刻本《妙法蓮花經》,一